非宜雅舍

《苏轼像》 (赵孟頫绘)

  《黄州寒食诗帖》

《黄州寒食诗帖》

淸墨:

苏 轼与《黄州寒食诗帖》

苏 轼(1037-1101)

 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(今属于四川)人。他和他的父亲苏洵,弟弟苏 辙以诗文称著于世,世称“三苏”。他的书法从“二王”,颜真卿,柳公权,褚遂良,徐浩,李北海,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 努力革新。他讲自己书法时说:“作字之法,识浅见狭学不足,三者终不能尽妙,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。”他 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:“我书意造本无法,点画信手烦推求。”他重在写“意”,寄情于“信手”所书之点画。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,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 展传统技法,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。
  苏轼早年学“二王”,中年以后学颜真卿、杨凝式,晚年又学李北海,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,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。他的书法,用笔多取侧势,结体扁平稍肥。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,苏轼执笔为“侧卧笔”,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,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,故其字右斜,扁肥。
 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:早年姿媚、中年圆劲、晚年沉著。早期代表作为《治平帖》,笔触精到,字态妩媚。中年代表作为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。此诗帖系元丰五年(1082)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。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,书法用笔、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,跌宕起伏,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,达到“心手相畅”的几近完美的境界。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稿》之后的“天下第三行书”;。晚年代表作有行书《洞庭春色赋》、《中山松醪赋》等,此二赋以古雅胜,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,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“结体短肥”的特点。其最晚的墨迹当是《与谢民师论文帖》(1100年)。
  其代表作有《天际乌云帖》、《洞庭春色赋》、《中山松醪赋》、《寒食诗》、《醉翁亭记》等。苏轼的书法,后人赞誉颇高。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,他在《山谷集》里说,“本朝善书者,自当推(苏)为第一”。 

《黄州寒食诗帖》,纸本,25 行,共129字,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。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,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 人生之叹。诗写得苍凉多情,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。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,有感 而出的。通篇书法起伏跌宕,光彩照人,气势奔放,而无荒率之笔。《黄州寒食诗帖》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 被称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,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。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:“此书兼颜鲁公,杨少师, 李西台笔意,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 

【释文】:
自我来黄州,已过三寒食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 今年又苦雨,两月秋萧瑟。卧闻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暗中偷负去,夜半真有力,何殊病少年,病起头已白。
春江欲入户,雨势来不已。小屋如渔舟,蒙蒙水云里。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。那知是寒食,但见乌衔纸。君门深九重,坟墓在万里。也拟哭涂穷,死灰吹不起。 

  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、空庖、乌衔纸、 坟墓……渲染出一种沉郁、凄怆的意境。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。 从文中“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”,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。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,并非是其上乘之作。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——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,那淋漓多姿、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,遂使《黄州寒食诗帖》成为千古名作。 

  《黄州寒食诗帖》彰显动势,洋溢着起伏的情绪。诗写得苍凉惆怅,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,有感而出的。通篇起伏跌宕,迅疾而稳健,痛快淋漓,一气呵成。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,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,或正锋,或侧锋,转换多变,顺手断联,浑然天成。其结字亦奇,或大或小,或疏或密,有轻有重,有宽有窄,参差错落,恣肆奇崛,变化万千。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,叹曰:“东坡此诗似李太白,犹恐太白有未到处。此书兼颜鲁公、杨少师、李西台笔意,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”(《黄州寒食诗跋》)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:“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,必以此为甲观”。《黄州寒食诗帖》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,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稿》之后的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 


苏 轼的境界人生
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故垒西边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乱石崩云,惊涛裂岸,卷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!       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羽扇纶巾谈笑处,樯橹灰飞烟灭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,我早生华发。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。 

 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。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,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。

    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是悲哀,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,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。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,他们的成功和失败,“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。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,无论是在朝廷之中,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,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。可是,他也知道,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。

    “故垒西边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”赤壁有四处: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,在湖北嘉鱼县;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“赤壁怀古”的赤壁,在黄冈。另两个,一在武昌,一在汉阳。“故垒西边”,有残余的战垒,“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”。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,是当地这么流传。再看他的结构:“大江东去。。”,是个大的场景。“故垒西边。。”,收缩,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,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,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。然后,再放开镜头写景物,“乱石崩云,惊涛裂岸,卷起千堆雪”,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。用字非常有力。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”,这么美的江山,当时有多少豪杰!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,突出了一个“三国周郎”。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“羽扇纶巾”。就是说,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,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,而且是读书的儒将。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,戴着纶巾,在谈笑之中,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,火烧战船,灰飞烟灭了。可是,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。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,也成了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了。

  再看“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,我早生华发”,“故国”指谁?“多情”指谁?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。故国,呼应词题,应指赤壁,是三国时的孙吴。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“故国神游”。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,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,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。多情,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,他就会笑,笑我苏东坡早生华发。

    他词里面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。但是苏东坡的悲哀,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样沉溺在其中的。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,写的历史这样悠久,融会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。他里面有我一事无成跟周公瑾的对比。可是周公瑾又如何?不是也“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了!所以,人要有通达旷逸的襟怀,“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”。我就拿了一杯酒,把酒洒在江心之中,洒给江心之中的一轮明月。 

  归去来兮,吾归何处?万里家在岷峨。百年强半,来日苦无多。坐见黄州再闰,儿童尽、楚语吴歌。山中友,鸡豚社酒,相劝老东坡。云何,当此去,人生底事,来往如梭。待闲看秋风,洛水清波。好在堂前细柳,应念我,莫剪柔柯。仍传语,江南父老,时与晒渔蓑。 

----《满庭芳》(元丰七年四月一日,余将去黄移汝,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,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,逐书以遗之。)

 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,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。可是一但仕宦了,而且贬官了,身不由己。那时他四十八岁了,已经是百年强半,未来还有多少日子?我谪居黄州五年,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。我怀念我的故乡,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。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,山中的朋友杀了鸡,杀了猪,酿了酒,相劝老东坡和他们一起过节,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。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。人生底事,来往如梭。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。这真的是苏东坡!他说待闲看秋风,洛水清波,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。但是我舍不得黄州,“好在堂前细柳”,你们怀念我的时候,就不要伤害我种的柳树。

  苏东坡曾通判杭州,获罪是在湖州,都是江南的地方。这首词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朋友的,他说我怀念故乡,也爱黄州。我还没到汝州,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。而我曾经在杭州,湖州生活过,我何尝不怀念。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,告诉当地父老,旧日的亲友,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,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, “时与晒渔蓑”。

    苏东坡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,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,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,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。

 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,是天风海涛之曲,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,那是他最好的词。至于豪放激荡的词,乃其第二乘也。

 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,举首高歌,写了浩气逸怀,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。可是,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,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,虽然跳得很好,极天下之工,要非本色。因为词自五代《花间集》以来,都是写闺房儿女的,而苏东坡所写的是“大江东去”之类的词,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。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。可是,词毕竟是词,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,他最好的词,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,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,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。《念奴娇》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;《满庭芳》也使大家感动了,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。

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,无情送潮归。问钱塘江上,西兴浦口,几度斜晖?不用思量今古,俯仰昔人非。谁似东坡老,白首忘机。

  记取西湖西畔,正春山好处,空翠烟霏。算诗人相得,如我与君稀。约他年、东还海道,愿谢公雅志莫相违。西州路,不应回首,为我沾衣。

----《八声甘州》 寄参寥子 

      我们先看《定风波》,再返回来看《八声甘州》。 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 

----《定风波》(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)

 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,下过乌台狱,几乎被处死,被迁谪到黄州。后来,新党失败了,旧党上台,苏东坡被召回朝廷,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,可是,在论政之间,他不苟且随声附和。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,不是说不分黑白,不关痛痒,也不是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,该放过去的放过去,该持守住的持守住。

  这首词是在黄州作的。说得很好,用字很好。穿,打有力量。苏东坡说,如果你是有修养的人,莫听穿林打叶声,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。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,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。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这真是通达的看法。衣服打湿了,却没有东窜西跑,我唱着歌,吟着诗,慢慢向前走,没有停下来。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,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,我是准备着冲冒着风雨过我这一生。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,雨后一阵风来,觉得有一点冷,山头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。因为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,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,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的遭遇,但是对我而言,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再有打击我也不怕。

 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,于是出官到杭州。后来又被召回汴京,《八声甘州》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。回到朝廷以后的结果如何,将来的得失祸福如何,不可逆知。你看他这首词:

    “有情风万里卷潮来,无情送潮归。”

  写得真是很好,有超越的一面,也有悲慨的一面。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,又无情地送潮归去,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。

  “问钱塘江上,西兴浦口,几度斜晖?”

  钱塘江上,西兴浦口,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,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。

  “不用思量今古,俯仰昔人非。”

  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,就是宋朝党争之中,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。

  “谁似东坡老,白首忘机。”

  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,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。“忘机”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。

 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。

  “记取西湖西畔,正春山好处,空翠烟霏。”

  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,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,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,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。

  “算诗人相得,如我与君稀。”

  在这么好的西湖,这么美的风景之中,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,像我跟你这段遇合,是千古难求的。可是现在我要离开你,我也要离开那春山好处的西湖,去到朝廷之中,是祸是福,不可逆知。“约他年、东还海道,愿谢公雅志莫相违。”

  谢公,晋朝的谢安,官至宰相,可是后来受到猜忌,出官到新城去。去的时候,谢安造了泛海之装,说将来要从海道回到故乡会稽东山去。可是,不久他生病了,被人从西州抬回。谢安死后,他的外甥羊昙非常哀痛,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。苏东坡这里写得很悲哀。他说我跟你订一个后约,有一天我要离开汴京,将从海道回杭,希望能如愿以偿。

    “西州路,不应回首,为我沾衣。”

  希望我不要死在那边。送我走以后,我就死了,你再经过首都的西州路,为我流下泪来。我希望我们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。可是,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惠州,被贬到海南,据说参寥子曾经不远千里追随寻访他。

    像这样的词,前边写得多么开阔,多么博大。“有情风万里卷潮来”,那真是天风!真是海涛!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,多深刻悲哀。认识苏东坡,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,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。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。 
 

 

 

评论

热度(47)